Tai Chi

Tai Chi integrates the physical external with the meditative internal. It is beneficial to people of all ages and all lifestyles.

太極拳起源於中國,其動作剛柔相濟,外示安逸,內固精神,是既可技擊防身,又能增強體質、防病治病的傳統拳術。適合不同年齡的習練者。

太極出處及意義

關于太極名稱的由來:清代王宗嶽在《太極拳論》中說:“太極者,無極而生,陰陽之母也。”意思是說,太極是由無極化生的,是陰陽的本源。“太極”一詞,最早見于《易經·系辭》中的“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“。所謂兩儀,即天地,天地即陰陽。所以,古人說:“天下萬物皆可分陰分陽”。古人主張 “取象于天”,以及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幫助人們認識事物。因此,用“太極”作爲拳路的名稱,就是“取象于天”,也包含了把陰陽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具體應用于拳術領域。

太極拳五大流派

太極拳在長期的演變中形成了許多流派,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五大流派。

(一) 陳式太極拳(創始人:陳王庭)

陳式太極拳分老架與新架兩種。老架原有種拳套,經過不斷傳習與提煉,終于形成了近代所傳的陳式太極拳第一、二路拳套。新架套路也有兩種:一種其動作順序與老架相同,架式與轉圈卻較老架小,去掉了原有的某些難度動作;另一種動作小巧緊湊,練會後逐漸加圈,也稱趙堡架。

其特點是:顯剛隱柔,剛柔並濟,動作螺旋、纏繞,手法多變,忽隱忽現,快慢相間;呼吸講究“丹田內轉”;架式寬大低沈,並有發勁、跳躍與震腳動作。

(二) 楊式太極拳(定型者:楊澄甫)

河北永年人楊露禅,幼時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家做童,從師于陳長興。壯年返故裏,後到北京傳習拳藝。經其孫楊澄甫將其拳法不斷修改,遂定型爲大架子,成爲目前流行最廣的楊式太極拳。

其特點是:動作和順,舒展簡潔,速度均勻,綿綿不斷,整個架式結構嚴謹,中正圓滿,輕靈沈著,渾厚莊重,能自然表現出氣派、形象美的獨特風格。

(三) 吳式太極拳(創始人:吳鑒泉)

滿族人全佑,清末河北大興人,初拜楊露禅學太極拳大架子,後又拜楊露禅次子楊班候學小架子,以善柔化而著名。其子吳鑒泉,在繼承父傳楊式小架子太極拳的基礎上不斷修改,使拳式連綿不斷,不縱不跳,適應性較廣泛,後人稱之爲吳式小架子,即目前流傳的吳式太極拳。

其特點是:以柔化著稱,動作輕松自然,連綿不斷,拳式小巧靈活,拳架由開展而緊湊,緊湊中自具舒展,不顯拘謹。

(四) 武式太極拳(創始人:武禹襄)

清末河北永定人,武禹襄,初從師楊露禅學陳式老架太極拳,得其大概,爲求得深造,後又跟陳清萍學陳式新架,經多年演練,自成一家。

其特點是:姿勢緊湊,步法嚴格,虛實分明,胸部、腹部在進退旋轉中始終保持中心,出手不過足尖,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。

(五) 孫式太極拳(創始人:孫祿堂)

清末河北定縣人孫祿堂,精通形意、八卦。民國初年向郝維祯學太極拳,博采各家之長,融會貫通,獨創孫式太極拳。

其特點是:進退相隨,動作舒展圓活、敏銳自然、轉變方向肘多以開合相接,故又稱“開合活步太極拳”。